1945年8月6日,12歲日本女孩 Takako 在吳港醫院,正埋首替初生妹妹清洗尿布。
突然一陣極強衝力,將所有醫院玻璃窗震碎。Takako 後來才知道,原來爆炸氣流來自20公里外廣島市。不久大量燒傷病人湧進醫院,然後 Takako 就抱着妹妹與母親離開。
回家路上,三母女看見市面一片狼藉。原爆幾乎摧毀所有建築物,瓦礫壓着屍體猛烈焚燒,焦屍味道數天不散,情景活像世界末日。
戰前 Takako 家境富裕,生活無憂。但因為吳港是日本重要軍港,戰時經常遭到美軍轟炸,所以她與家人被迫住進山洞。Takako 憶述洞內漆黑一片,使她非常害怕,只好日夜祈禱,希望戰爭早日完結。
二戰結束後,盟軍隨即進駐各日本大城市。但因為日本人對盟國士兵仍具敵意,故民間彌漫一片恐慌。Takako 母親擔心女兒們被盟軍強姦,於是急忙把兩人送走。不久因局勢漸趨穏定,兩姊妹才獲准回家。
雖然日本人普遍對盟軍沒好感,但情荳初開的 Takako,竟然結識駐守吳港澳洲士兵 William Watts ,並雙雙墜入愛河。
最後 Takako 不理家人反對,決定嫁給 William Watts。但因為國際法,所以 Takako 與丈夫要進行3次婚禮之多。
第一次婚禮在1949年,於日本上山神社舉行。第二次在1952年。而第三次則在1953年,於英國領事館進行。
William Watts 返回澳洲後, Takako 亦在1953年尾起程與丈夫團聚。她帶着兩歲兒子 Joji 和初生女兒 Margaret,聯同另外12名日本新娘,登上前往澳州雪梨郵輪,開始漫長海上旅程。
因為日本名字難發音,所以 Takako 與許多日本新娘到達澳洲後,即改名為 Cherry,靈感來自日本著名的 ''櫻花樹''。
Cherry 和 丈夫定居澳洲新南威爾斯 Murwillumbah。Cherry 說可能因住在鄉郊,所以縱使澳洲戰後仍有反日情緒,但她卻從來沒有遭受種族歧視。鄰居親切和睦之餘,有些更成為她的畢生好友。
自 Cherry 移居澳洲後,她與家人一直斷絕音訊。直到1975年,Cherry 回鄉探親,才與家人和好如初。
左下圖是 Cherry (Takako) 與女兒 Margaret。
photo from:https://www.abc.net.au/news/
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