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主制倒台,不滿現狀年輕人走上德國及奥地利街頭,政治運動與街頭武鬥無日無之,這對新成立民主德國百害無一利。
希特拉原籍奧地利,一戰時自願加入德國軍隊。戰鬥中被芥子毒氣所傷,因而喪失部份視力。他在醫院接受治療時,得悉德國投降,不久就跑到慕尼克。其後幾經波折,終成為德國公民。
希特拉與其他徳國人一樣,不能接受戰敗現實。加上政治動盪,前路茫茫,大家都想為國家找尋出路,最後他在政治組識,德國工人黨 找到答案。
加入工人黨後,憑着三寸不爛之舌,口才了得,雄辯滔滔,希特拉很快被重用。因為德國正處水深火熱,政黨要得到人民注意和認同,動聽演說不可少。
1920年初,德國工人黨 改名為 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,即是不久之後的 納粹黨 Nazi。
1923年11月,德國惡性經濟衰退達高峰。希特拉為奪得更大權力,於是把握時局,發動政變,企圖控制慕尼克。最後行動失敗,希特拉被捕,並被控叛國罪。事件令16個納粹份子及4個警察死亡。
雖犯叛國罪,但希特拉免於一死,只判監禁,並在獄中寫成「我的奮鬥」一書。
希特拉出獄後,决定放棄武力抗爭,改用政治策略,他稱之為 合法抗爭。雖然希特拉在1920年代中,努力經營納粹政治組織,但成績卻強差人意。最明顯是國會選舉。納粹黨在1924年得票率是6%,但到1928年只剩2.6%支持。
物轉星移,希特拉機會又來了。因為1920年代,威馬共和國 尚算太平,政通人和,所以納粹黨無甚作為。但去到 1929年,金融市場崩潰,國家經濟瀕臨災難,希特拉那充滿魅力,極具個人風格演說,又有用武之地。
德國1930年代初不景氣,直接促成納粹黨崛起,人們都期望有個超強領袖,帶他們脱離苦海。因為受制於極苛克凡爾賽和約,故德國經濟一蹶不振,民不聊生。加上政府無能,民怨日益加深。
希特拉看準機會,將宣傳戰焦點放在低下階層,國會選舉大有斬獲。由1930 贏得107席,佔18%,到1932年穏佔37%。在第二輪投票,時任總統興登堡 Hindenburg 以些微票數勝出,希特拉無緣成為總統。
想成為副總理的巴本 Papen,認為自己可駕弩希特拉,故游說興登堡與納粹黨結盟,委任希特拉為總理。最後興登堡答應,希特拉成為新一任總理。
新政府成立後,柏林發生一宗離奇事件。1933年2月27日,德國國會被人縱火,因為 共產主義者 Van der Lubbe 在火警現場,所以認定是其所為。
幾個小時後,納粹黨開動宣傳機器,散播共產黨起義陰謀,製造恐慌。希特拉同時說服興登堡,引用威馬憲法第48條,賦予總統獨裁權力,並允許他為德國所有領土製定法律。
除此之外,希特拉籍「國會縱火案」,大肆打壓共產黨,將共產黨國會議員逐出議會,並將共黨領袖收監,從而令納粹在未來國會選舉中,穏操勝券,可一黨獨大。
1933年3月,希特拉提出啟動第23號法案,於全國實行緊急法令,要求國會給他特權,可不經國會批準,獨立制定任何全國法律,為期4年。
雖然當時納粹黨已是國會多數黨,但為確保緊急法令必定通過,他竟然指派納粹武裝部隊包圍國會。更威脅若法案被否决,軍事行動就無可避免。
德國國會見大勢已去,最後答應希特拉所有要求,成就一代大獨裁者。
凡此種種,似曾相識,不斷重演
圖為1933年3月21日 'Day of Potsdam',國會縱火案後,德國共產黨已被納粹清剿。德國新國會重開儀式上,希特拉像小學生見校長一樣,恭敬地與總统 興登堡 握手。
但又有誰想到,6年後這位小學生,會為人類帶來浩劫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