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26日星期五

希特拉的堡壘

希特拉之瘋狂源於固執,且常在不當時間下不當決定。

至於希特拉最壞決定,莫過於在東戰線創出 ''feste Plätze'' 一詞,即 “strongholds 要塞” 。他指令前線各大小城鎮,都要建立成為堡壘,守軍就算戰死,也不能撤退或投降。

有鑑於東戰線形勢逆轉,德軍在史太林格勒和庫爾斯克相繼失利,希拉特於是祭出 ''feste Plätze'' 以應其事。自1944年初,紅軍以強勢反撲,德軍已乏招架之力。

因為史太林格勒慘敗經驗,令德軍最怕被包圍,然後遭殲滅。就算僥倖不死,也要徒步往西伯利亞,結果一樣。所以國防軍極力抵抗之餘,仍會苦思退路。

但希特拉並不這樣想,他命令東線各城鎮德國守軍,要不惜一切代價死守,但卻不會得到任何支援。元首的理論,是希望各處被包圍部隊,能夠牽制大量敵軍,更可封鎖足夠道路,令紅軍推進受阻。同時因為德軍拼死抵抗,可令紅軍傷亡倍增。

面對這麼瘋狂大膽戰術,各帝國將領當然齊聲反對。他們認為若計劃實行,結果只會令德國軍隊土崩瓦解。可惜希特拉一意孤行,在1944年3月8日發出第11號元首法令 ,指示各前線德佔城鄉村鎮,建設成為 “strongholds 要塞” ,刻意被紅軍包圍,盡力牽制最大數量敵人。

1944年3月9日,紅軍進迫位處烏克蘭西面小鎮 Ternopol ,成為第一個被圍攻德軍 “strongholds 要塞” 。

Ternopol 德國守軍只有6個營共4,600人,他們裝備不足,缺乏重型槍械、大砲及反坦克武器。鎮內沒有飛機跑道,難以補給,同時又無險可守。加上缺水缺糧,敗像已呈。

德守軍指揮官 Hans Schrepffer 將軍見勢不妙,馬上向元首請示。但希特拉見字怒不可遏,隨即撤換指揮官,由 Heinrich Kittel 將軍接任,但 Kittel 意見與 Schrepffer 相同。

Kittel 將軍要求撤退之際,紅軍在3月23日已包圍 Ternopol。Kittel 無奈調動所有兵力防守,希望可及時得援軍解救。

德國軍方曾嘗試以車隊,運載補給支援 Ternopol 守軍,但可惜行動失敗。去到1944年3月25日,一個德國坦克營及兩個步營 向 Ternopol 推進。不過他們不是營救鎮內同袍,只是透過攻撃,造成紅軍額外傷亡,從而減輕守軍壓力。

但德軍進攻卻遇上災難性結果,除了傷亡嚴重,更有一名團長及兩名營長陣亡,損兵折將。於是軍方馬上將行動叫停,而 Ternopol 守軍只能聽天由命。

紅軍連日砲轟,令 Ternopol 成為火地獄,活生生變成血腥屠場。到1944年4月1日,德國守軍傷亡率近5成,同時 Kittel 將軍被免職。新指揮官 Egon von Neindorff 將軍上任後,同樣立刻要求撤退。但希特拉答覆仍然是:「 Ternopol 一定要死守!」。

至此,紅軍轟炸從未停止過,Ternopol 市中心頓成瓦礫,1,500名德軍殘餘部隊,被迫壓在1,000碼長狹縫地帶,任由宰割。

1944年4月12日,德國軍方向 Ternopol 紅軍,發動第二次支援性質攻撃。但途中遇着傾盆大雨,道路頓成一片泥濘。最後支援部隊,只能到達距城鎮數公里處,對城中受難同袍愛莫能助。Ternopol 4,600名德國守軍,只有55人能逃出生天,傷亡率達99%。

Ternopol 一役在東線只屬小型戰鬥,且早已被人遺忘,但卻是二戰後期德國國防軍真實寫照。

圖為俄羅斯研究人員,近期在二戰東線古戰場發現的德軍遺骸。

photo from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worldwar2foryou/?tn-str=k*F


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.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  英國 Rover 車廠為慶祝 邱吉爾 80歲生辰,特意在1954年11月,送了一輛 Land Rover Series l (系列1) 給這位戰時首相。 Land Rover Series l 在1948年投產,而邱翁這份生日禮物,更是車廠為他度 身訂造。除了特闊座椅配合其肥...